媒体聚焦

(中国青年网)大学生“三下乡”走进凉山 守护彝族儿童星星之梦

2017-08-31 17:06:18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招生网

点击数:1437

  中国青年网凉山8月17日电(通讯员 苏秦 李昳璇)七月的大凉山,静谧安详,在这里,有一群彝族孩子,还未体会过蜜罐里的幸福,便早早懂事干活。深山沟壑曲折,却封锁不住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月20日,四川农业大学“偷偷伴着你”支教团队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四开乡三湾村东启石笑霖希望小学开展为其半月的支教活动。
  
  “我希望明天下雨,那样就不用挖土豆,就能来上课了”
  
  “学锋,你明天来上课吗?”校长问道,吉则学锋扬起黝黑的小脸坚定又不舍的说:“不来啦!奶奶病了,我和弟弟小龙要去挖土豆。”
  
  吃完饭后,吉则学峰带领队员们走进了他的家。映入眼帘的是凌乱的小院和一间低矮的土坯房,走进小屋,满目的拥挤与破败。屋子角落里吉则学峰的弟弟吉则小龙正在睡觉,看到有人来,吉则小龙害羞的把自己的头埋进黑黑的被套中。吉则学峰的外婆颤颤巍巍的走出来欢迎同学们。并不宽敞的小屋,就是一家四口生活的场所。
  
  吉则学峰的外婆告诉队员们,吉则学峰的父亲两年前就已去世,母亲为了养家糊口便外出打工,已经四年没回来。自己身体不好,弟弟又年幼,十二岁的吉则学峰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怀着对上学的渴望,即使总要比别人付出几倍的努力才有机会在课堂上学习,吉则学峰也坚持着学业。
  
  “我希望明天下雨,那样我就不用挖土豆,就能来上课了!”吉则学峰小声地说到。实践队员们都沉默了。“来上学吧,我们和你一起做。”队长安慰着吉则学峰。
  
  为了让吉则学峰能来上课,队员们自发放弃了休息时间帮助他干农活,“哥哥姐姐,小心点,有点滑!”一大早,队员们便跟着两兄弟来到土豆地。正值酷暑,太阳火辣辣的直射大地,还没干一会儿汗水就打湿了每个人的衣服,黏答答的贴在身体上,队员们的手上也都起了水泡。在队员的帮助下,临近中午便提前完成了任务。吉则学峰也终于如愿以偿正常上课。
  未来,是向日葵的模样
  
  “向日葵,花序极大,高约两米,喜阳耐旱……”老师在讲台上边讲边板书。
  
  讲台下,一张张稚气的小脸微抬着,也好似一朵朵灿烂的葵花。实践队员在介绍分析了向日葵的习性特点后,又拿出几幅风格不同的向日葵的作品,说道:“绘画不限形式,不限风格,就像是你们的未来,是充满着无限的可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向日葵,画下来吧。”
  
  教室里“沙沙”的笔尖摩挲纸张的声音此起彼伏。孩子们都专心的埋头描绘着自己的画作。
  
  “老师,我画完啦”,“老师,我也画完啦”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向实践队员们展示着。
  
  向日葵,永远向着阳光,永远积极向上。在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作的包围里,支教队员们也祝福孩子们能像向日葵一样热爱生活。未来,将是向日葵的样子,也许平凡,但却灿烂。
  
  6小时,来之不易的4000元收入
  
  三湾村人的粮食作物用于满足家庭的生活需要, 牛马等家畜则一般用于耕作,于是山上的花椒就成了整个村收入来源。由于路窄坑洼,大车难进,花椒也就很难卖出。花椒价格很低,每斤仅售8元到10元。贩卖花椒占了三湾村人均年收入的一大半甚至全部。
  
  贫穷,让三湾村的孩子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里,想的却是怎样能够尽快独立,能够用自己的肩膀挑起家的大梁。
  
  “我想读书上大学有出息,不想在家里种地了。”一个正在读五年级的孩子告诉实践队员。为了帮助他们将花椒等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志愿者们想到了开微店。网上注册,将孩子们的花椒统一晾干,成品出炉,产品宣传。从微店开张到接到第一单整整三天,三天中队员们焦躁不安,绞尽脑计卖花椒。在队员们“狂轰滥炸”式的宣传后,第四天终于迎来了收获,从上午8点到下午2点,六个小时内共卖出80斤花椒,收入4000余元。团队在支教的半个月时间中帮助孩子们累计卖出土豆400余斤,花椒200余斤。
  
  一位支教队员在日志中写到:“这些孩子,黝黑的皮肤下是一颗淳朴的、充满求知欲的心,他们的梦想虽然现在看来只是星星之火,但我相信终有一天会成燎原之势!”

原文链接:http://sxx.m.youth.cn/jxqc/sjjs/201708/t20170817_10534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