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是四川农业 ‘金字招牌’中的‘金字招牌’,如果把我们的技术成果用到位的话,一年可节约50亿元—100亿元的饲养成本。”这是一项经过20多年实践与磨砺,饱含陈代文半生心血的研究成果。
也正是这项《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的研究成果,让四川农业大学陈代文教授和他的团队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项研究能否让百姓餐桌上的猪肉变得更安全?这项科技成果的意义何在?20年的坚守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科研故事?这一切,要从猪儿的饮食说起……
意义
研究猪的营养餐,助力川猪变“金猪”
关于这科技成果的核心价值,陈代文通俗易懂地解释,就是研究猪的营养餐,用科学的手段解决养猪高效、安全、生态、优质等一系列问题。
以安全为例,众所周知,养猪的安全隐患是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残留问题,此前传统的饲养模式,抗生素被添加到饲料中预防猪儿生病,这样既会让猪儿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又极大地影响了猪肉安全。陈代文表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就是在饲料中取消抗生素,通过测算,可减少国内养猪行业抗生素总用量的40-60%,这可是一场颠覆性革命”。
再从生态的角度来说,这项科技成果像一份“营养套餐”。团队通过优化营养结构研究,筛选了大量全价饲料配方,提出了“猪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的问题”的最佳方案,让猪吃得少,排泄少,却长得又好又快。同时,通过抗病营养技术成果,可让猪儿的更健康,使其生产水平提高20%—30%。
对于这项科技成果的成效,陈代文自信地说:“生猪产业是四川农业‘金字招牌’中的‘金字招牌’,如果把我们的技术成果用到位的话,四川每年少养100万头母猪,便可实现当前生猪产值目标,一年可节约50-100亿元的饲养成本。”
2018年4月,农业农村部成立了专项小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每年40万元购买了这项科技成果,这在中国畜牧界开天辟地第一次。
科研
摒弃传统“营养餐”,研究曾受同行质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陈代文发现,国内养猪由生产散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养殖在数量上满足了社会需求,但问题越来越突出:养殖业环境日益污染、猪的疫病频发、抗生素等用量增高,让生猪生产率低、猪肉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同时,他发现传统养殖模式中,“猪饲料+抗生素”构成的“保健品”,让猪免疫机能的第一道防线受到影响,猪对药物形成了依赖,一旦真生病,药物敏感性和治疗效果就要下降,会造成疾病频发、死亡率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他决定摒弃 “保健品”,更改传统养殖模式。
说干就干,随着一系列猪的营养与健康关系的理论被他们破解,2005年,陈代文组建教育部“猪抗病营养分子机制”创新团队,提出通过营养精准供给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抵抗能力,提高生猪产业生产率能。然而,同行却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只有兽医学才能解决疾病问题,营养供给只能解决生长速度及生长效率,依靠营养实现抗病是不可能的事。
陈代文据理力争,用一个个研究数据和实验证明自己。最终,他成为国际上提出“抗病营养”概念的第一人,也用实力争取到国家150万元、学校配套150万元的科研经费。从此,陈代文团队的科研足迹,遍布全国大型猪场。
2017年,法国安迪苏公司上门寻求合作,将全球唯一的猪营养研发中心“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中心”落户动物营养研究所,3年资助750 万,成为养殖业“产学研”国际合作模式的新典范。目前,团队研究的猪抗病营养关键参数,已被写入欧美动物营养学书籍及美国NRC最新猪饲养标准,这在中国养殖业十分罕见。
团队
“白+黑”是工作常态,有人曾因赶科研时间出车祸
面对取得的一个个重大科技成果,陈代文非常谦逊。他说:“我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都很不错了!当时糊里糊涂就报了川农大的畜牧专业,没想到越学越有兴趣……”
据了解,陈代文在34岁时晋升为川农大教授,1999年至2001年赴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和攻读博士后,2005执掌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2010起担任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
一位团队成员介绍,作为总设计师,陈代文几次昏倒在办公室里。为了腾出白天和团队一起展开讨论,他直到现在都习惯了把出差往返乘机安排在晚上,还曾经为急着开会在高速上出过车祸。
另一位团队成员则表示,“5+2”、“白+黑”是大家最常态的工作状态。有的女老师,甚至因为工作把要小孩的事儿一拖再拖。 一个个深夜甚至凌晨,在成都校区第六实验楼、第七教学楼下,最晚离开的车子,大部分来自动物营养研究所的老师们。
对于未来发展,陈代文表示,下一步,团队计划用若干年重点研究解决生猪“优质”的营养问题,让猪肉从“放心”到“好吃”。